【李克強訪歐】歐盟對華立場「美國化」 李克強訪歐不輕鬆

國情動向

發布時間: 2019/04/09 11:02

分享:

分享:

  • 歐盟對中國立場起革命性變化,接近美國
  • 中國經濟政策、意識形態,令歐盟感憂慮
  • 美國官員提美歐合作應付中國,中歐矛盾埋伏綫

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抵達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,準備當地時間9日出席中歐峰會,這對中方突破特朗普政府孤立、以全球化對沖保護主義有重要意義。但李總此行成果如何確實難料,關鍵是歐洲對中國的態度已呈現革命性變化,甚至越來越接近美國。

李克強抵達布魯塞爾時表示,他期待與歐洲本着相互尊重精神,就中歐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,並圍繞雙邊務實合作達成廣泛共識,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取得實質性進展。

歐盟對中國立場起革命性變化 接近美國

但要注意的是,歐盟近期的連串動作,都反映歐洲諸國對中國的立場生變,李克強今次赴歐談合作,難度或許比此前任何時候都要大。

當中,儘管歐盟領導人不太可能像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他的幕僚那樣,在公開場合展示自己的「鷹派」立場;但歐盟委員會3月份發布了措辭罕有強硬的「歐中戰略展望」,首次將中國視爲「系統性競爭對手」。

李克強抵達布魯塞爾機場。

歐盟委員會在這份文件中,更列出了與中國打交道的10項建議,並批評了意大利等國與中國「一帶一路」聯繫過於緊密。

這些對華舉動不僅與過去迥異,更甚者越來越接近歐盟的主要盟友--美國。

中國經濟政策、意識形態 令歐盟感憂慮

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大西洋事務研究員馬安洲(Andrew small)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,美國2016年曾建議美歐合作,以便限制中國獲得西方技術,或是美歐聯手抵抗中國「一帶一路」的影響;美方的建議,當年遭到了歐洲的駁回,但今天現在不同了。

馬安洲說,歐洲對中國立場的改變的原因,與美國對中國立場改變的原因差不多,主要有兩方面:

其一是歐洲對中國改革經濟、擴大開放市場失去了希望。相反,中國對歐洲敏感領域的大規模收購,以擴大中國在歐洲影響力,令歐洲感到威脅。

其二是意識形態的分野。中國共產黨對私營企業的進一步管控,對一些歐盟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產生影響,都令歐洲擔心。

馬安洲又指,雖然意大利與中國就「一帶一路」簽定協議,但這只是代表了部分人的利益、影響也是短暫的。歐洲對中國不對稱的開放已經結束,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把歐洲立場的改變稱之爲「歐洲的覺醒」。

美國官員提美歐合作應付中國 中歐矛盾埋伏綫

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白宮貿易顧問威廉姆斯(Clete Willems)周一在一次商會活動中形容,歐洲領導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不以爲然,相反,在如何應對中國的非市場經濟政策方面,美國和歐盟已經在世界貿易組織聯手行動。這是歐洲對華政策改變,有向美國方面傾斜的註腳之一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